当前位置:首页>>电子刊物>>《当代检察官》>>2014年第9期
从道德到良知
时间:2014-10-23  作者:李涛  新闻来源:当代检察官  【字号: | |
  在“坚守职业良知,践行执法为民”英模事迹报告会上,坐在我一旁倾听的同事嘀咕了一句:“职业良知,以前不是讲职业道德吗?怎么变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细想一下,的确值得琢磨。从“恪守职业道德”到“坚守职业良知”的改变是刻意为之还是纯属偶然?从“道德”到“良知”是一种趋势发展还是耐人寻味的悄然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明确了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在社会道德滑坡的今天,诸多的职业道德都会受到质疑和评判,检察道德似乎也难以独善其身。毋庸讳言,检察职业道德是一名检察官应该秉持的职业操守。但是,却总是有些人热衷于站在“道德”的高度对别人指手画脚,对他人多一份苛求,对自己却十分宽容,此时的“道德”不再是纯粹的道德,而是“伪道德”,是带有欺骗性、被利益所绑架的工具,而我们往往容易被“道德”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反贪干警,血气方刚,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说了些呵斥嫌疑人的话语。被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审讯,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嫌疑人脆弱的神经受到强烈刺激,恼羞成怒之下进行了投诉,声称“检察官违反职业道德,对自己人格进行侮辱”。这小伙子饱受压力,肩上背着沉重的道德十字架,不堪重负。如果这小伙子真是口出秽语自不必多言,倘若只是义正词严地审讯,又何来违反职业道德?这例子不禁让人想问,如何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评判检察官的职业行为?

  道德的评判总是外在的,真正能让人遵守和信服的力量来自于人的内心。道德的居高临下总让人感到有些不适,而内心深处的确信才能让人感到心灵的平静,这内心的确信就是良知。相较于道德的评价而言,良知的评价显得低调而隐蔽,个中真味只能自知。人们常说“问心无愧”,讲的就是良知赋予内心的力量。做自己的评价者比当别人的评判者更有意义,更让人心理上易于接受。

  回到刚才的事例,犯罪嫌疑人何尝不知年轻小伙扮演的角色,却高举所谓“职业道德”的大旗为自己开脱,孰不知此时他口中的“道德”根本就不是纯粹的道德本义,而是为其开脱罪责的工具,是名符其实的“伪道德”。此时的反贪小伙如果始终坚守职业良知,自内而外对自身的审讯言行做出客观评价,自然就不会受到嫌疑人的干扰。这便是职业良知带来的力量,它引领我们分辨道德真伪,唤醒内心确信,按捺权力膨胀,理性平和执法。

  这名反贪小伙就是曾经的我。从曾经的迷茫中一路走来,从当年的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气定神闲、淡定坦然,是检察职业道德告诉我执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是检察职业良知让我内心确信怎样做才是真正符合检察职业道德的要求。从道德到良知,是一个从外在评价到内心凝视的过程,外界对你的评价和你自身对自己的认识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是当外界评价失灵或有失公允之时,内心良知的坚守更加显得珍贵。

  检察英模报告团以“坚守职业良知,践行执法为民”为主题,正是充分考虑到英模们内心世界的丰富。聆听英模们的感人事迹,得知他们也曾被世俗的道德定义为“不近人情”、“沽名钓誉”,尤其是他们内心世界曾遇到的种种诱惑和纠结,让我感到特别真实。只要坚守职业良知,就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只有树立职业道德,才能时刻唤醒心中的职业良知。从道德到良知,不是道德滑坡的退而求其次,也不是教育标准和要求的降低,而是对执法者内心更深层次的关注。

  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曾说过:“良知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诚如斯言,道德与良知的完美结合,让良知成为了一种本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坚守检察职业良知,我们还能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